以史为鉴守初心,踔厉奋发启新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集体观影《731》集体观影活动

  为深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师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组织师生开展《731》集体观影活动,通过影像回望历史,以交流凝聚共识,让“以史为鉴,踔厉奋发”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师生心中。

  影片《731》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刻揭示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非人道实验和暴行。影片中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在场每一位师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老师与同学们与老师在观影过程中深受触动,眼眶湿润,既为无数无辜同胞的悲惨遭遇深感痛心,也对侵略者随意践踏生命的暴行感到愤慨。


  

  观景结束后,我院组织师生开展“以史为鉴,踔厉奋发”主题教育交流会。师生们结合电影内容们踊跃发言,现场氛围热烈。老师们纷纷表示,要把观影带来的思想触动融入教学工作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定的育人初心,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同学们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思想的碰撞让历史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深化。


  

  此次《731》集体观影活动,是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实践。通过“红色观影+思政微课+感悟分享”的模式,不断回顾让历史事实让其成为滋养初心的“活教材”,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教师代表:李沛霖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是世界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哈尔滨秘密设立的一支细菌战特种部队,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制生产基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观看《731》影片之后,对于这一日本侵华细菌战的大本营与指挥中枢对于中国人民所犯的滔天罪行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下面的课程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向学生讲述侵华日军对于中国人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与学生一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教师代表:文纤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在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抗战下,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受到重创,日军为加快推进侵略步伐公然违背《日内瓦议定书》在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31部队便是其实施细菌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以活人为实验材料开展细菌、毒气、冻伤等惨绝人寰泯灭人性的人体实验。当医疗技术在法西斯主义的指挥棒下异化为取人性命的武器,科技伦理成了对人性与正义,和平与发展的底线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教师代表:纪丹阳

  “电影《731》赤裸地展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罪行,残酷地剖开了那段被试图掩盖的历史,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历史真相的血泪控诉,令人窒息,更令人警醒。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曾经的苦难不能遗忘,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唯有不懈奋进,国家才能愈发强大,才能守护和平,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当自强。”

学生代表:杜梦洁

  “电影用镜头语言还原了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的活体解剖、细菌战、毒气实验等反人类罪行。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细节,让人感到窒息,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影片中,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研究者”,将活生生的人当作“实验材料”,彻底抛弃了医学伦理和人性良知。这迫使我们思考,在极端环境和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人性之恶可以被放大到何种程度。

  正因为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和人性的扭曲,我们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这种感受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历史悲剧的痛彻反思——我们必须铭记历史,防止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这样的电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黑暗,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守护和平。”

学生代表:沈子钰

  “观看完与731部队相关的内容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内心满是沉重。731部队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黑暗。

  在那个“死亡工厂”里,科学被扭曲成屠杀的工具,生命被肆意践踏。这让我深刻反思人性的善恶。是什么让那些人变得如此残忍?是极端的思想,还是对生命的漠视?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警惕极端主义,尊重每一个生命,维护和平与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代表:董文慧

  电影《731》的镜头如同冰冷的手术刀,剖开被尘封的历史疮疤。实验室的惨白灯光下,人性的底线被彻底践踏。这不仅是历史的审判,更是对每一位观者良知的叩问。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让无声的绝望更显刺痛。走出影院,恍如隔世——今日平淡的日常,竟是昔日深渊里遥不可及的奢望。历史从不该被风干为教科书上的几行字。 

 

审核:孙厚纯

供稿:顾天颖

供图:马新凯 孙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