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课程介绍


      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当代医学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和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它以医学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医学伦理学既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课程培养目标

      学习和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决策以及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医疗领域道德难题的能力;增强医学生加强自身医德修养的迫切性和自觉性;培养医德高尚的合格医学人才。


      二、课程教学改革

      主要实施以道德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实现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转变”,“三个结合”即医学生医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三个转变”即医学生医德教育单一性向全面性转变、受动性向主动性转变、维持性向创新性转变。此项改革于2014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围绕“道德能力培养”目标,医学伦理学教学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其内涵在于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基础和起点,在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教育者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渗透和灌输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念,将外在的医学伦理学知识通过医学生的道德认知、感受、体验,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医学道德实践再将内在的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道德判断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道德良知和道德行为。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如下:

     1、开展教材建设。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医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起点,医学伦理学教学从开始被动的选择权威性教材,逐渐转变到参与教材的编写,最后决定自己主编适合我校教学的教材,这种艰难的转变既离不开我校医学伦理学前辈们的积累、指导和提携,如1997年张致刚主编《医学伦理学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冷明祥主编《医务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陈亚新主编《当代医学伦理学》,科学出版社。

      同时,离不开现任教师集体的努力,更离不开学校和学院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氛围和政策支持。2008年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担任副主编,《护理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主编《医学伦理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医学伦理学》(第2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14年11月,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遴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既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成果,更是对围绕“道德能力培养”进行编写教材思路的认可。


      2、自主式教学模式改革。如何让医学生来参与“道德能力培养”一直是医学伦理学教育者思考的主题,传统的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成效,却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或“命令式”的僵化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结合考试方法改革,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学生形成团队来进行查阅学术资料、专题研究和讨论,继而由小组进行主题表达和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理论补充和道德价值引导,同时学生们在参与讨论中思考医学伦理学主题,最后根据心得体会撰写小论文。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①、学生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其技术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好的锻炼,实现教学相长。②、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表达方式,如情景剧、改编歌曲、自行剪辑电影并配音、结合医德主题的叙述、富有创意的主持、辩论赛、角色扮演、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并进行现场或网上调查、截取新闻、电影和纪录片视频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③、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医院、社区和社会,走进医学人文。同学们在校园采访医学生、教师和留学生,在医院采访病人和医务人员,在街头和社区采访南京市民,甚至通过委托同学和网络采访并了解如中国香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学生的医德认识并制作视频。学生们把医学人文精神带进校园、社区、医院和社会,感受不同文化下的道德认识。④、学生们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撰写成论文,绝大部分是结合自身的体会、经历和认识撰写小论文,少数部分同学撰写了学术论文,其中学生在课程期间发表论文2篇,一篇《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发表在《医学与哲学》核心刊物,另一篇《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发表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⑤、学生们将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喜爱转化为他们的网上测评。尽管我们并未在所有班级推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班除外),但历年医政学院的网上测评均排名前列,在2013年全院教学竞赛,采用教师互评和网络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教研室共3名老师,医学伦理学主讲教师2名,3位教师全部获得学院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学改革经验和方法也获得学院和教务处的奖励和认可。⑥、参与学校医学伦理馆建设,将其作为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基地。


      3、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是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医学伦理学课程同时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如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的同时又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具备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调整和修订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围绕“道德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引导学生。

      考试方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调整为小组主题发言、撰写论文和闭卷考试三部分构成,并根据班级人数、专业和时间进行内容和权重的微调。评分标准侧重引导学生。①、小组主题发言采用“六度标准”。即选题的新颖度、表达方式的新颖度、表达内容的清晰度和深度、幻灯片制作的精美度、主题发言人的风度及课程参与度、主题发言把握的时间度。②、论文撰写。鼓励按照学术刊物的格式来撰写学术论文,以结合自身感受和认识来撰写论文为基本要求,反对全文抄袭和违背学术道德。③、闭卷考试主要由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构成,医学伦理学建设了“题库”。“题库”收录了历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考试题目和部分模拟题目,教师事先将“题库”和全部教学内容的PPT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学,闭卷考试将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大部分题目考试,案例分析题则以近期发生的热门真实案例进行考察,如“医疗暴力”等。


      4、开展教学研究。医学伦理学围绕“道德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从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2位教师主持了2项教学课题,一项是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另一项是南京医科大学《现代医疗卫生环境中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表教学论文4篇,2篇发表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题目为《医学生道德良知培养和医德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医学伦理学教学应用TBL模式的探索和思考》,1篇《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发表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1篇《南京市某医科大学本科生生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医学与社会》杂志。


      三、可能的创新点

      1、以道德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伦理学教材编写。

不仅教材本身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而且教材改革思路既反映最新国际研究动态,又突出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在全球生命伦理中的独特地位和文化特征。主要使用学校和地区包括我国11个省,且主要用书学校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参编此书,而且均为江苏省外高校,体现社会影响及行业的认同。

      2、自主式教学模式改革是具有南京医科大学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全面系统的教学改革模式,国内比较罕见。

不仅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曾经在2012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做重点经验介绍和交流。

      3、“三个结合”和“三个转变”不仅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趋势,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医学生道德能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博学至精”和“明德至善”人才的培养。国内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能实现“三个结合”和“三个转变”同样比较罕见。